在勇攀高峰征程中不断迈进 ——“十二五”时期我国艺术事业发展成果丰硕
中国文化报记者王立元报道:号角响起,旗帜飞扬。“十二五”时期,文化系统广大艺术工作者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聚焦中国梦时代主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紧跟时代步伐,顺应人民期待,坚持一手抓精品、一手抓普及,一手抓创作、一手抓惠民演出,一手抓扶持引导、一手抓政策制定,推动艺术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新突破。艺术事业发展的整体形势良好,稳中有进、成果丰硕。 扶持政策力度空前 优秀作品不断涌现 2010年至今,艺术创作空前活跃,质量稳步提升,涌现出一大批代表国家水准、体现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在第十三届、十四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评选中,100多部作品荣获奖项。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推出50部精品剧目,100多部作品受到资助。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评选出“中国美术创作奖”获奖作品160件。戏剧、音乐、舞蹈、杂技、曲艺木偶皮影和美术的创作生产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提高…… 艺术创作离不开政策引导,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中央印发《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国办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中宣部、文化部联合召开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文艺迎来又一个发展的春天。对此,文化部引导文艺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抓好戏曲政策具体实施工作,启动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扶持“三个一批”戏曲剧本27个、“名家传戏”师徒141组,实施戏曲剧本孵化计划;实施中国民族音乐舞蹈扶持工程,在新疆举办第三届中国西部交响乐周,扶持“一带一路”主题采风创作项目16个;加强中直院团创作生产扶持引导,改进专家论证和经费投入机制,对京剧《西安事变》、话剧《中华士兵》、歌剧《我的母亲叫太行》、芭蕾舞剧《鹤魂》、儿童剧《红缨》等12部重点剧目进行重点投入和重点跟踪管理。 此外,“十二五”期间,文化部设立西部及少数民族艺术提升计划、艺术评论体系构建与引导计划,继续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和京剧、昆曲、戏曲、民族音乐舞蹈等重大项目,成效明显;出台了反对铺张浪费、禁止举办豪华晚会、禁止有损国家形象的国外“镀金”演出等政策;国家艺术基金的设立并运行;各地先后出台的扶持艺术创作、人才培养、惠民演出补贴等措施办法,产生聚合效应。 深入生活成创作常态 文化需求不断升温 深入生活是艺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牢靠的办法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2015年,文化部先后组织直属文艺单位186批次近4400名艺术工作者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艺术采风、结对帮扶、慰问演出等活动,对刘长瑜、李延声等11名先进个人(集体)进行表彰;2015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首次组织开展联手基层艺术人才同台演出活动;突出文化惠民,各项节庆展演活动均实行低票价。文化部艺术家小分队赴“南水北调”水源地开展慰问演出,持续开展“三下乡”等公益性演出活动。 文化部《2015年文化发展统计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共有艺术表演团体8769家,比2009年6139家增长42%;从业人员26.29万人,比2009年的18.47万人增长42%。2014年末各级文化系统拥有演出场馆1338个,观众坐席数达到118.74万个。2014年全年演出173.91万场,比2009年的120万场增加44%;国内观众9.1亿人次,比2009年的8.2亿人次增加11%;演出收入69.5亿元,比2009年的28.8亿元增长140.45%。经过10年的努力,被誉为“百戏之师”的昆曲艺术成为年轻学生和白领的追捧对象。被称为“艺术中航空母舰”的歌剧艺术,在国家大剧院、中央歌剧院高频次创作演出的培育下,在大中城市迅速升温。截至2012年底,我国360多家文化系统美术馆已经全部免费开放。美术馆观众人数持续增长,2014年达2939.8万人次,仅中国美术馆的观众量就超过100万人次,最高单日观众量高达万人次。 与此同时,舞台演出票价稳中有降,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地投入资金补贴演出票价,降低了欣赏观众艺术的门槛。大部分省区市把公益演出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惠民演出渐成常态。 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 人才培养形成新格局 “十二五”期间,随着《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与扶持工程》、《国家重点京剧院团保护和扶持规划》、《地方戏曲艺术保护扶持办法》、《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和扶持工程》、《中国杂技艺术振兴规划》等政策的相继实施,京剧、昆曲、地方戏曲、民族音乐等民族传统艺术得到保护和扶持。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观众,逐渐认识和喜爱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连续3年组织开展,馆藏精品“活”起来。国家财政累计投入1100万元,扶持98个展览项目,接待观众500万人次,展出藏品1.28万件,其中60%的藏品是首次与观众见面。2004年至2014年,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专项资金投入2亿多元,收藏作品上万件。 人才培养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昆曲“名家传戏”工作连续开展10年,培育了一批青年表演人才。音乐、芭蕾、杂技等艺术在国际舞台上获得较高荣誉。在曲艺界,年轻人成为舞台的主角,曲艺人才更新换代走上正常轨道。河南省名家推介工程、浙江省青年艺术人才新松计划、中国戏曲学院戏曲多剧种教学实验、创意工作坊、大师讲授班等项目渐次开展,形成了尊重艺术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培养新格局。活跃、繁盛的艺术创作与展演、展览活动,为艺术家成长与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两届评选,共表彰45名戏曲、戏剧、音乐等艺术门类的优秀艺术家,为艺术界树立了德艺双馨的典范。 文化部将41个各类全国性文艺奖项减少60%以上,以大幅压缩全国性文艺评奖,大力解决奖项过多过滥、重数量轻质量问题。同时,对保留的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修订评奖办法,严格评奖标准,规范评奖程序,严肃评奖纪律。文华奖等全国性文艺评奖坚持正确导向、发挥激励作用,在繁荣文艺创作生产、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的意见》,为深入推进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明确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此外,艺术评论工作得到加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