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拍照,新闻摄影的下一站

2000年前后,我经常在加沙和约旦河西岸采访。有一次在东耶路撒冷发生了一起爆炸事件,我赶到时现场已戒严,而有些附近的居民向我兜售他们手中的胶卷,声称他们拍到了“第一现场”的画面。当时的情形是,普通公民即便拍到了现场画面,但因为缺少传播渠道,无法形成有效的传播,发布照片须经由专业媒体才能完成。今天的世界已经大大不同了,小小的手机,已可以完成拍摄、编辑、发布、阅读、反馈、社交等环节,这不正是完成甚至扩展了新闻传播的整个流程么?
 
手机照片被媒体采纳甚至用作头版报道的示例可追溯到十年前。而近十年来,特别是手机互联网高速发展后,手机照片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新闻报道领域,这里既有普通公民来自现场的本能记录,也有专业新闻摄影师有意识的运用。虽然手机新闻摄影还算个新生事物,这个新生儿呱呱坠地,但已经开始展露独特的个性。套用一句网络用语:“人类已经无法阻挡手机摄影了。”或许,手机拍照,正是新闻摄影的下一站。
 
“第一人称”摄影报道
 
传统的新闻摄影报道主要依靠摄影记者完成,他们强调客观、“第三人称”式的报道。而手机新闻摄影报道中,很多新闻事件当事人采用“第一人称”式的报道,使受众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
 
2009年,美国人克拉姆斯用iPhone 将一幅照片上传到Twitter网站,并留言:“哈德逊河上有一架飞机,我在渡船上,要去救人,疯掉了。”第二天他的照片击败美联社专业记者拍摄的照片,登上美国大报的头版。
而在2013年韩亚航空坠机事件中,三星公司高管David Eun逃生后转身对着飞机残骸拍摄一张照片并上传到Twitter,这一行为使他完成了对该事件的全球“首发报道”。另一位乘客徐达则是一位摄影爱好者,他的手机照片被三大通讯社转发。David Eun和徐达的乘客身份,使他们得以在“最近”的距离呈现事件原貌,这是任何随后赶来的专业记者所无法比拟的;社交网站则使他们以微不足道的成本,获取了传播渠道,并使得新闻内容以最快捷的方式传递给受众。传统媒体赖以生存的两大法宝—专业化报道和传播渠道—被轻而易举地替代了。
 
公民报道的社交传播
 
手机新闻摄影的拍摄者大多数为非专业人士,他们在人数上和拍摄照片的数量上都远超职业新闻摄影师。虽然在技术和经验上有所欠缺,但常常因为接近新闻现场,或者有鲜明的个性在竞争中胜出。而这种胜出离不开社交媒体的支持,甚至可以说正是社交媒体独特的裂变式传播特点让手机新闻摄影快速发展。普通人参与新闻报道已经不仅是充当“线人”的角色,普通公众拍摄完新闻图片也不必再等待职业记者的到来。手机摄影一与公民新闻相结合,便能拥有巨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2008年8月7日,刘翔因伤告别伦敦奥运会,翌日的《东方早报》头版刊发了一张北京地铁员工用手机拍摄并上传到微博的照片,描述了乘客驻足观看刘翔摔倒在伦敦奥运赛场的情形。2012 年夏,中国留学生杨迪用诺基亚手机拍摄的陶然亭地铁站水灌如瀑布,被新华社播发通稿后,即被多家报纸采用为头版照片。
 
几个案例显示了手机照片成为新闻图片报道的新信源,然而这些手机照片在媒体报道前就已经通过社交媒体传播了出去,并且拥有相当数量的点击率,“图片编辑”只是在事后找到了一张好照片而已。到2014 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庆丰包子铺吃包子,成为热点新闻,最先得到广泛传播并被媒体们转载的影像也是来自现场的手机照片。
 
专业媒体实践渐多
 
以上我们列举的例子都是普通公民参与新闻摄影报道。如今,职业新闻摄影师在手机新闻摄影的探索和实践上也日渐丰富。有的摄影师选择用手机作为主要拍摄工具,但更多摄影师只是把手机摄影作为“乐趣”或“偶尔使用”。不过,无论是哪种情况,职业新闻摄影师似乎都或多或少受到一点“用手机,还是相机”的困惑。并且,很多职业摄影师在谈到手机摄影的时候,都会说他们觉得被拍摄者变得更放松、更自然。整个拍摄过程更象是一次交流、聊天。这种独特的心理感受拉近了镜头两端的距离,是吸引职业摄影师用手机记录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
新华社摄影记者在伦敦奥运会期间,把手机摄影作为一项配合报道方式,拍摄了大量奥运赛场内外的精彩照片。而在2013年的芦山地震后,新华社记者金良快用手机拍摄的《节日里的灾区劳动者》和《站立的废墟》,成为新华社首次在重大事件报道中的手机新闻摄影专题。
 
随着手机摄影功能的强大,手机有可能成为除体育摄影等一些特殊场合外,应用最广泛的新闻摄影器材。但与公民报道不同的是,专业媒体的手机新闻摄影报道会更加严肃。
 
手机照片也是数字照片,因此中国摄影家协会和中国新闻摄影学会联合制定的《新闻纪实类数字照片技术规范》同样适用。但同时也有一些过去的标准或守则未能覆盖的区域,这是由于手机的技术特点和使用方式决定的,比如滤镜使用问题。业界应当制定一个针对手机新闻摄影的技术规范。
 
现在的突发事件报道,第一时间在网络上出现的往往是现场的手机照片。媒体在使用这些照片时,必须十分谨慎地做出判断。四个月前,新华社摄影部制定了首个“关于采用社交媒体现场照片的流程”如下:


 
1.第一时间与作者联系;
 
2.确认照片的真实性;
 
3.获得授权发稿;
 
4.留下联系方式发放稿费;
 
5.全程记录过程。
 
(本文首次发表于新华社摄影部内部刊物《新华摄影月报》,本刊已再次编辑。作者系新华社摄影部社会新闻采访室主任。) 
2015年7月16日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