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简单”“轻松”的影像--语言表义方法的科学性

     对摄影来说,摄影影像的表义和表现形式都很重要,而摄影影像的表义更重要。在摄影图像传播过程中,“误读”和“错谬”现象客观存在。当摄影图像成为社会重要的信息交流工具时,“误读”和“错谬”现象就成为提高图像信息传播效果的重大障碍,不仅使摄影图像信息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价值大打折扣,还造成严重的图片资源浪费。因此,摄影影像表义理论要适应大众传播的需要,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在让我们一起讨论“简单”“轻松”的摄影影像形象语言表义方法:

     1.影像形象组合以表义为中心来思维。

     既然影像形象作为视觉语言来运转,那么影像形象的组合就是以表义为中心来思维。在拍摄和释读照片过程中,这种思维方式的显性化描述就是:

     当确定主题后,先用文字语言思考要用什么影像形象来表达这种意义,并把影像形象的组合要点概括为一句话,然后再把这句话中的词按与影像形象语言通译的对应关系,转换为影像形象。

     用这种“先想好了再照”的方法去拍摄照片,思想内涵就有了思维过程的保证,这是影像形象语言表义方法的独特之处。至于灵感问题,追溯起来依然是厚积薄发的作用,并不是不用先想。现在的提法只是把“先想”作为一种规范和有意行为。比如:当确定要表达“生命具有顽强的力量”的主题后,假若考虑用“松树生长在悬崖石缝中”这句话来概括影像形象的组合要点,那么,只要把文字语言词语“松树”、“生长”、“悬崖”、“石缝”等,按与影像形象语言的对应关系转换为影像形象,就可以得到和文字语言表义基本相同的影像形象组合——照片。当然,按同理去逆向思考,也可以从既有照片中归纳出主题来。

     不过,这只是一般情况下的影像形象,要把某种思想意义更突出地表述出来,还需要多种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形象与形象的组合应当不光能表明某种意义就行,还应有可视性,可欣赏性,即应当具备形式美(新闻纪实等非艺术摄影也应遵循这一原则),才能提高表达效果。因为“艺术形式是意象得以在作品中体现的直接媒介”(孙美兰),也如吴常云老师所讲的,照片应具有“那种一下子能抓住我们的视线的强烈的形式感”。

     可以看出,影像形象语言表义方法所用的是新思维方式,是用个体形象表述一般概念意义。虽然摄影画面上永远都是个体事物的影像形象,但事实上它们也代表着事物的概念意义。因为客观个体的符合传播条件的影像形象,是指抽象概括了现实事物的共同特点的影像形象,所以个体形象又是现实事物的代表性影像形象。这是和文字语言的用一般概念意义代表个体意义的思维方式的不同之处。

     但是,既然是影像形象组合都是以表义为中心来思维,那么,运用什么表现手法,就都是围绕着表义展开的,所以,就总会服从表义需要,这就比较容易避免作者都不知作品内涵的不正常情况。

     2.影像形象语言的分类和组成

     影像形象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一个系统的组织,其组成也是比较复杂的。我们只能提纲挈领的表述影像形象语言的基本分类组成和规则框架,要真正建立完整的影像形象语言系统(摄影影像形象语言学),还需要大家共同研究。

     归纳起来,影像形象语言的组成主要包括词汇、语义、语法、语境等方面。 

     ①影像形象语言的词汇。

     影像形象语言的词汇主要包括“实词”与“虚词”,以及伴随影像形象的光、影调、色彩、色调等词语。

     A.实词:影像形象语言的实词表述的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实词一般都可以用影像表达出来。台北谢明顺先生曾这样论及摄影这一空间艺术的时空的“实”与“虚”:“既称为‘实空’,摄影影像应属可见形体、客观的世界和存在”。我们可以把表述“实空”(实质空间或限定空间)的词,称之为实词。

     摄影影像的实词又可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这并非是攀附文字语言,而是因为影像形象语言和文字语言所表述的是同一个物质世界。

     名词:一般是表达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或现象的影像。如苹果、山、水、人、友谊等的形象。

     动词:一般表示物体运动的形象。物体的倾斜和悬空、背景的线条状虚化、人与动物运动中的体态和肢体语言等有动感的影像都有动词词义。

     形容词:一般由名词、动词组合表示。当景物的相互关系发生对比、夸张、衬托等作用时,就表达了形容词的含义。如:大小、远近、快慢、夸张、粗糙、细腻等。

     B.虚词

     虚词是没有具体形象也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虚词是和实词相对的。影像形象语言一般认为,画面上的“空白”、画面景物影像间的空间及外延、焦点以外的虚化背景、画面景物的外延、主观存在的形象、由客观本原形象派生出来的主观反映的意象、整个画面共同显示的气氛、意境等,是影像语言的虚词。虚词存在于“虚空”之中。台湾谢明顺先生称“虚空”为“想象或思考空间、无限空间”。 

     画面的“空白”,有白空白,也有黑空白。但空白不空,清代画家石涛说:“虚而灵,空而妙”。如张艺谋的《中国姑娘》,主体形象是从侧后看一个姑娘的侧面头像与长辫,其余全是空白,却内涵丰富。空白大小决定了形象在空间的方位,大小和远近。空白与影像形象构成了画面的总体空间系统。它不仅起着勾通和联系形象的作用,还起着创造画面意境的作用。画面空间是景物间梯度(位置、大小、亮度、色彩、距离、轮廓等的变化)差别而形成的视觉效果。梯度“主要是指某种知觉对象的‘质’在时空中逐渐增加或逐渐减少”。正是这种空间感,使画面景物显示纵深感、立体感。 

     主观意象、意境等虚词,虽然不能被照相机以实体的形式记录下来,但它们确实存在于摄影的“整合”过程中,不管你是“以意寻象”,还是“以象寻意”,它们总是融入了画面,是画面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虚词虽然无具体形象,但却有实际意义,并且确实参与了画面影像的形成和意义的表达。虚词、实词有机结合达到极致的画面,才是最好的摄影画面。 

     ②光、影调、色调词语。

     光、影调、色调等现实现象,虽然无形,但当它们的变化和一定的意义相对应时,也就形成了影像语言的词语。

     光语言:在长期的摄影实践中,人们对光的表义效果已经认识得比较深刻。如,按光的性质分:可分为直射光(硬光)、散射光(软光)。按光的方向分:可分为顺光(顺着拍照者视线)、侧光、逆光、侧逆光、顶光、脚光等……

     色彩语言:认为色彩具有情绪突破的象征性是典型的和表义相联系。如红色温暖、热烈。黄色轻松、明朗、活跃,有时也表示着陈旧。绿色平静、安宁、舒畅等…… 

     影调语言:摄影作品的影调,一般就是作品的感情基调,传达着一定的思想情绪。如:高调活泼流畅、淡雅恬静,适于表现优美类型的情感;低调严肃沉寂、凝重神秘,适于表现深沉、肃穆的情感软调性柔,适于表现阴柔之美的情感……

     3.影像形象语言的语法

     影像形象语言的组合是有规则的。有时单个的“词”(象)就可以表述一个意义。但用多个“词”(象)组成句子(象组)来表述意义、观点、情感的情况更多。句子(象组)在一定的语境中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如果是组照,就组成了一篇“文章”。
影像形象语言的语法,主要包括“词法”和“句法”、“语境”等。

     ①“词法”:主要包括词形构成、词义表达、词类划分等。

     A.词形(即“象”的形)的构成:影像语言的词形的构成,应能反映事物的外部轮廓特征、并满足承载词义的需要。词形是由某一或某些事物的“形”组成的。形是具体景物的外形,或叫形状。“形状是人眼睛所把握的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形状不涉及物体处在什么地方”,“而主要涉及物体的边界线”([美]鲁道夫·阿恩汉姆著《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形状能使我们和相关事物联系起来,但由于重叠、梯度、像涉等原因,眼睛看到的形状,有时不一定与原物体的实际边界线等同,所以作为某个词(象)(如人、鸽)的词形的形状(一景物能有多角度的形),应能反应事物典型的外形特征才能算某事物的“形”。 

     B.词义表达:词(象)是影像形象语言中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影像形象语言的词义是和词(象)的存在形式结合在一起的。现实现象是词(象)义的基础。影像语言的词(象)的词义,大部分和文字语言的词义相同,只是表达方式一为文字一为形象而已。影像语言的词义的表达应和词(象)形相统一,并和语境相适应。

     影像形象语言的词义可包括词汇意义、语法意义、派生意义等几个方面。

     词汇意义:以现实现象做基础,不涉及人们的主观评价的词(象)义,叫词(象)的理性意义或词汇意义。如羊、猫、山等影像形象,所指就是客观存在的动物。

     语法意义:由词(象)的语法(组合)关系而产生的意义叫词的语法(组合)意义。词(象)的语法(组合)意义总是大于词(象)的个别意义的总和。如《沉重的“乌纱帽”》(齐博文摄),就是通过巧妙组合,使古城楼的影像处在《代理市长》广告画中代理市长人物影像的头上,活像一顶大帽子,再以题目点破,从而产生出了新的组合意义。影像语言的句子(象组)单义和多义都有,如《十月的螃蟹》(黄翔摄)中的螃蟹、《稻子和稗子》(李英杰摄)中的稻子和稗子,都有多种意义。

     派生意义:由本意衍生出来的意义,叫派生意义。派生意义产生的途径就是引申。引申大体上可以分为隐喻和换喻。由于影像语言是视觉形象语言,如果对语境、形象的典型性等不注意追求,产生派生意义的机会更多。当然,人们可以利用环境或事物间的联系,来有意创造派生意义,以获得特殊效果。

     影像形象语言的词(象)义也具有客观性、概括性、模糊性与民族性,此处不再详述。

     以上思维方式也适用于用特殊事物来承载一般概念意义。如:广东简钧钰先生的《岩石印象》。

     词(象)是影像形象语言中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是不能再分的。词(象)虽然可以再分出词素(视觉要素),但词素(视觉要素)是不能作为词来独立运用的。如自行车和苹果的形象再分开,就不再是原来意义的“自行车”和“苹果”了,而只能是“自行车部件”和“一块苹果”。

     ②句法:主要包括组句规则、句型等。

     A.组句的规则:通过组句应能建立起词(象)之间的意义联系、形式联系及句子(象组)和语境的联系。词(象)之间的意义联系比较好确定,而形式联系却往往有多种形式可以选择。正是这种多项选择性,形成了同一意义有多种表现形式的复杂局面。如前举例“生命具有顽强的力量”,就还可以用其他事物作表达载体。 

     词(象)组合成句子(象组)后的新结构形式,应能满足表述内容的需要,句子(象组)的组成应当体现和语境统一的原则。
组句(组合影像)时应围绕着“怎么表达意义”展开。要“抓住主要、舍弃次要、突出特点、便于实用”。

     B.句型:影像形象语言句型,基本是摄影家们归纳出的一些可供借鉴的影像形象组合样式。选择句型(组合样式)则围绕着“表达什么意义”展开。所选句型(组合样式)应能强化影像形象的表义功能。选择句型(组合样式)时应善于把句型(组合样式)和实际场景相结合。

     句型(组合样式)是表述内容的形式。同一种句型(组合样式)可表述不同的内容。表述什么内容取决于所用的词(象)的意义。表述效果的优劣,要看句型(组合样式)、词(象)、内容三者是否是最佳结合。如,表述爬山队伍,用S型或L型句型(组合样式),内容一样,表述效果却不同。

     句型(组合样式)按不同的标准可分成不同的类别:

     按句型(组合样式)形态变化,可分为:S型、L型、X型、V型、三角型、窗框型、圆型、辐射型、对称型、对比型、并列型、节奏型、律动型、夸张变异型等;

     按画面所获得的景物的形态与原景物形态的差别大小,可分为常规形态型和夸张变异型等。夸张变异的规则就是创新规则。夸张变异的宗旨是强化表达,而不是削弱表达,也不是使表达模糊化。夸张变异是对“规范”的偏离,运用得当能起到修辞和增强表现力的作用。主要有变形夸张、色彩夸张、秩序变异、残缺变异等。如有广角镜头和望远镜头的变形夸张效果,影调的变化超常等。色彩的夸张也很重要,“色彩的独立运用,有巨大的潜能去揭示人类心灵的丰富性,甚至有可能达到深不可测的精神性高度”(《艺术概论》,孙美兰)。如袁毅平的《东方红》堪称色调夸张的成功典型。

     多数情况下,是多种句型联合运用。还有其他句型(组合样式)分类方法,不再详述。

     ③语境规则:“语境就是言语活动赖以发生和进行的条件系统”,(李海林),在确定词形(象)、句型(组合样式)时,应和语境统一考虑,把语境因素融在画面里,或围绕着主体词语(主体形象)用某种形象标志表述出来。

     语境的要素:语境不是简单的指画面主体的背景,而是还包括和主体形象相联系的多种因素,如社会背景、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等语境要素。

     语境的功能:语境对于词(象)的运用不仅“具有解释功能、判断功能”,而且具有言外之意的“生成功能”,“几乎所有的言外之意都来源于语境”(《言语教学论》)。如郑明的《望长城内外》,用英国女皇等人登长城过程中,惊喜、出神的面部表情,来反映中国的繁荣、昌盛的意义,就是发挥了语境作用的范例。

     由于影像形象是共时性关系,以并列的形式展开,所以被摄景物的影像形象的“语言”身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在景别(远、近、特写等)的变化,主、陪体位置的变化,镜头的夸张效果等的影响下,有所变化。关键在于某幅照片表述的主要意旨是什么。因此,用辨证的观点来看待事物影像形象的“语言”身份就是很重要的。如,近景中的象(词),在远景中可能会变成词素(点、线、面等)。一块砖在“挥掌断砖”的近景照片中是主体形象,在墙的中景照片中,就变成了墙的形象的视觉要素。

     影像形象语言的词法规则和句法规则,最终都要表现为画面影像形象系统的统一与协调。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影像形象语言确实是一个自成系统的复杂体系,有自己的词、句和语法规则,而且是与生俱来的。把摄影影像本身具有的隐性规律显性化,能使摄影产品更具典型性和适合大众传播,更有利于信息交流,也能使摄影活动更具文化性,从而彻底打破“摄影没文化底蕴”的偏见。

     正像文字语言的语法和规则并没对人们的语言交际产生不良作用一样,影像形象语言的语法和规则系统化,也不会使摄影作品的产生陷入死板和教条。至于在保正影像形象表义到位的前提下,如何进行画面影像形象构图形式的创新,那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艺术家那里会出现不同的情形,创造出不同的艺术品”(《美学百科全书》)的。摄影影像形象语言理论的价值所在,就在于它提出了新的理论并敢于和实践相结合,就在于它比较周密地反映出了摄影影像形象语言体系的真实面貌及运行规则。它的能和具体实际顺利结合的特质,正说明了这一新理论的合理性和生命力所在。

2015年4月15日 00:00